close

 

引言:

 

  人是生活在社會當中的動物,在社會中我們需要在各種狀況下和他人溝通,人在不同的情境會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對話方式,人會因應不同的需求以不同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聆聽他人的意見。在這之中,我們如何透過觀看自我的內在運作與外在表現,尋找更加精準、更有魅力的表達方式,其實答案就在生活當中。

 

生活中的表演:

 

  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驗──下班以後接到家人的電話,請你在回家的路上順路買一份蔥油餅。到了蔥油餅的攤子點完餐後突然想起一份重要的文件忘了寄,趕快再撥電話回辦公室,幸好還有人接,你請他幫你寄了出去並承諾下次請他喝飲料。鬆了一口氣回過神來才發現已經大排長龍了,你一面盯著老闆熟練的身手,一面看到有個中年男子鬼鬼祟祟的插隊,於是你大聲的說:不要插隊好嗎?一番波折後,你的蔥油餅好了,你拎著蔥油餅準備走回家時,有人從後面叫住你,竟是十年不見的高中同學,你喜出望外的和他寒暄,兩人意猶未盡地到咖啡廳敘舊。一聊竟然忘了時間,直到手機響了起來,是等得不耐煩的家人,你只好草草的掛了電話,和友人道別並不斷說著:下次一定要再約喔。

  在這樣一段簡單的生活日常中,我們改變了幾次面貌呢?一個體貼的家人、一個陌生的顧客、一個健忘的同事、一個有正義感的鄉民、一個健談的朋友……在不同的環境面對不同的對象,我們有不同的肢體語言、不同的聲音表情,因此我們可以說,表演無處不在,只是你有沒有發覺。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去拆解、尋找更多表演存在的樣貌與可能。

 

空間的表演:

 

  人,受到自然與社會的影響,必定會存在於某個空間裡。而你有沒有注意過自己與所處空間的關係呢?這個空間是很熟悉還是很陌生?潮濕或乾燥?陰暗或明亮?這個空間的功能又是甚麼呢?是餐廳?修車廠?還是老闆的辦公室?你感到自在還是拘束?而你又是如何待在這個空間當中呢?

  在空間中如果以平面座標來看,我們站著或坐著不動時,就形成一個點,但是當我們開始移動,則形成了線,若是我們舒展身體,則變成一個面。當然,也可以把一個人視為一個點,許多人的連結則成了線,也可以讓一群人去拼湊成一個面。然而空間是立體的,我們不只可以在平面上創造畫面,還可以在空間中創造可能性、和建物發生關聯。我可以用甚麼方式坐在椅子上?翹二郎腿?盤坐?跪坐?椅子不一定只能坐,我還可以用甚麼樣的方式使用這張椅子?桌子?窗簾?或是門?

  在空間中有內部設施、裝潢,有裝置、物件,一個人在空間裡所處的位置、與其他物件的相對位置都能夠顯現他的身體和心理狀態。當然還有待在空間裡的人,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變化、姿勢變化甚至是變化的時間都會透露出兩者之間的關係,兩個人分別坐在距離兩公尺的椅子,A慢慢地移動他的椅子靠近BB隨著A的靠近慢慢地挪動他的屁股遠離椅子,直到不能再挪動時B站起身迅速離開空間,A起身看著B離開,又坐下。在這段只有動作的文字當中你能夠想像出兩人的關係嗎?

 

身體的表演:

 

  身體是每個人精神的載體,同時是展現個人情緒與意志的主體,以及接收他人訊息的受體。身體能夠傳遞出訊息非常多,甚至在無意識當中透露出許多連自己都沒有發現的秘密。而身體的運用又有甚麼可能性呢?

  上面提到身體在空間內可以和裝置、物件發生關連並產生畫面,當然身體也可以自主的產生畫面,我們可以把身體想像成一個「3x3x3的魔術方塊」以人的臉作為平面來說,我們有高、中、低的身體畫面構成如:舉手、馬步、抱膝坐地等;以腳底板作為平面來說,我們有前、中、後的身體畫面,如:雙手向前舉、雙手叉腰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下腰拱背等。而從身體的線條我們可以再歸納成圓型的線條如:嬰兒臥姿、雙手雙腳畫成圓形等,方形的線條如:拳擊預備姿勢、射箭姿勢等,別忘了還可以組成又圓又方的線條。

  除了一個人以外,還有群體身體畫面的可能性,一群人組成的高中低、前中後,圓形、方型線條;當然每一種身體畫面都不是只有高中低、前中後或是圓的、方的,而是具有綜合的特性,因此我們可以在生活中有更多的想像與觀看,我現在的動作是圓的?方的?還是兩者兼具,是前中後還是高中低?甚至是圓圓的前面的高的動作?

 

物件的表演:

 

  生活當中有許多物件、工具,這些物件不僅以其本身具備的功能輔助我們的生活,不同的物件與不同的使用者、使用方式也在在顯現出身分、習慣、性格甚至是心情。我們可以依照物件的使用的方式簡單略分為功能性物件和裝飾性物件。功能性物件主要是為了執行某個目的或任務而使用,目的完成後便結束使用者與這個物件的關聯,如梳子、鏡子等,裝飾性物件則偏向顯示身份、點綴造型等功能如項鍊、圍巾、帽子等。當然裝飾性與功能性的分野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寒冷的冬天有人習慣圍上圍巾,有人則只是將領口豎起,這時圍巾就同時兼具功能性與裝飾性;有的人出門總是喜歡在手上拿著一本書,即使他根本沒有想要打開的意思,很顯然地,這本書對他而言只是個裝飾性物件。

  而每個人使用物件的方式都不一樣,你是否曾經注意過:我是如何使用身邊的物件呢?我是用左手梳頭髮還是右手,我習慣從左邊開始疏還是右邊?我照鏡子時第一個看到的是哪裡呢? 我在甚麼場合會打上領帶呢?為什麼和他見面我會想戴上耳環呢?而我們又是否想過,身邊這些物件除了本身的功能以外還能如何使用呢?衣架不只可以掛衣服,折一折套上垃圾袋就變成垃圾桶,施工用的三角錐我可以拿來變成大聲公、文件資料夾可以變成長翅膀的鳥……

 

聲音的表演:

 

  聲音無處不在,有注意過一天之內聽到多少聲音、講了多少話嗎?有沒有一些聲音不是語言,但你卻可以明確地明白他的意思?又或者對方明明說了完整的一句話,你卻怎麼也猜不透他想表達的意思呢?

  人和人之間的對話與聲音傳遞可以簡單分為情緒和訊息,舉例來說:老闆說對你說:「這個提案真是好極了。」你覺得老闆喜歡這個提案嗎?就文字訊息來說可能是,但如果老闆爆滿了青筋、咬牙切齒的說:

「這、個、提、案、真是

你覺得老闆喜歡嗎?應該不是吧。也就是說在訊息傳遞上比起內容,語氣和肢體表情其實佔了大的比例。我們繼續以這個例子繼續討論,一句話哪些說法呢?

「這個提案真是……好極了!」

「這個提案真是好~極了!」

「這個提案真是好極了。

「這個……提案?真是……好極了。」

  試著念念看吧,會發生甚麼效果呢?我們可以發現在「說」一句話時其實有許多訣竅,語速的「快、慢」,重點句的「強調」,或者是「停頓」都會影響一句話聽起來的感受。而每個人說話都有每個人聲音的特色,除此之外,每個人咬字習慣的不同、發音共鳴的不同、個性的不同都會導致語氣、腔調、口音的變化,當然,還有很重要的「語助詞」和「口頭禪」。

well…這個提案真是,好極了。」

「哇!這個提案真是好極了。」

「這個提案呢,真是呢,好極了呢。」

試著唸出聲音來,是不是很像生活中某些人說話的方式呢?

 

感官的表演:

 

  人類處在這個世界上是個既主動又被動的存在,我們可以自己去做很多事,但同時我們也像是一個巨大且精細的處理器在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並做出反應。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買蔥油餅的段落。你是如何知道下班呢?聽到鈴聲接起電話,理解家人的意思並用嘴巴回答。用雙腳走在路上,同時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否則會被當成馬路三寶,怎麼找到蔥油餅店呢?先看見還是先聞到味道?又是甚麼契機讓你想起重要的文件?你如何決定要大聲制止插隊的人呢?許久未見的朋友,花了多久才把他的長相和記憶中的他連結起來呢?

  處理這些大量且龐雜的訊息的就是感官。而這些感官大家應該不陌生,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眼睛處理視覺,形狀、大小、顏色等等,耳朵處理聽覺,音量、音調、節奏等等,鼻子處理嗅覺,舌頭處理味覺,味覺不單單只有酸甜苦辣鹹,還有所謂的鮮味(其實辣不是味覺),身體處理觸覺、痛覺,也包含了痠麻、肌肉緊繃、放鬆等等,而這些感受都會回到我們的大腦,也就是意念、心緒,聞到熟悉的香味,原來是舊情人的香水味;回到故鄉,多年沒吃的小吃,味道一點都沒變;摸到熱水瓶直覺收手,痛死了!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外在的事物引發反應與情感,然而情感不只是喜怒哀樂而已,喜怒哀樂以外呢?緊張、害怕、忌妒、猶豫……。而且情緒是非常複雜的組成,往往不會只有一種單一的情緒,回想一下看到別人插隊的那一刻,心裡的情緒是甚麼呢?先是因為不平衡而感到憤怒,接著因為考慮要不要出聲感到猶豫,大聲制止以後擔心對方的反應而緊張,這些都是在一瞬間之內發生的。透過自我覺察,我們更能夠發現在不同情境之下引發的不同情緒,便有可能更有效率地分析、釐清自己的許多決定,也能夠站在更具備同理的角度去理解其他人的情緒反應和行動。

 

結語:

 

  只要有觀眾,便無處不是表演。其實自己就可以是自己最好的觀眾,學習表演不只是為了登台演出,而是另外一種認識自己的管道。透過表演練習,找到自己全新的可能性,原來我還可以這樣使用這個物件,原來這句話還可以這麼說,原來對方這個時候的弦外之音是這樣……時時觀看自己的外在、檢視自己的內在,關注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生活當中有許多美好正等著我們發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lar 的頭像
    Solar

    重返地球

    Sol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