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陳香提 (Sumantra Chen)
整理:陳昱如
前一段日子,幾位和我密切工作的學生對我提出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其實都滿巨大的,我花了一些時間思考,並把這段對話整理成文字和大家分享。
我不算是甚麼大咖,但希望透過這樣的形式可以有更多討論與對話的可能性。有任何想法也可以留言、私訊討論,或者是想要提問,不管是表演上的或者是思想上的,也都歡迎私訊給我一起聊聊。
一、上次提到街頭劇場的形式,你傾向在商業中心還是藝術中心比較好?一邊是人多,一邊是可能有興趣的人多?
答:
我認為街頭劇場的成型是必要的,也是一個未來充滿可能性的趨勢,像是滑手機式的演出形式,隨處可見,幾分鐘幾秒鐘就是一個表演都是有可能且充滿對話的。但不管是在商業中心、文化園區或者是藝術中心來做這樣一個街頭劇場的形式還是得回到跟觀眾的互動與連結這件事情,今天你想要討論的議題是什麼?想給觀眾看到的又是什麼?我認為這是一種和社會對話的劇場形式,應該以其所規劃的場域和空間來做表演的規劃,而不是以人口組成或適合的地方來做判斷。
/
二、你認為高雄劇場缺少什麼?中生代演員?新生代演員?教育資源?歷史背景的紀錄?
答:
我想,很殘酷的是全部都缺乏,但我相信情況已經慢慢在好轉了。
現在的狀況像是感覺上好像什麼都有,我們有社區的、有親子教育的、有科班藝術系統的,但卻沒有連貫性和流動感。學生演員在學校接收的教育當然是好的,但卻沒有辦法穩當的進入業界,或者是進入業界後,卻不知道該怎麼在業界生存,這個連貫性是缺乏的,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口就會自然而然的外流。
我認為這幾年的高雄有一個現象是,將當前台北的藝術傾向、藝術風格視為一個準則、一個指標,以一個藝術創作的觀點來看情況是危險的。當所有人都這樣的東西才是對的、才是好的,以此為標準往這個方向走,容易失去各部多元發展的可能性。久而久之甚至可能形成一個相對壟斷的狀態,容易讓劇場工作者在無意識下會覺得,沒有往北部發展,就是一個沒有創作能力、不成熟的工作者我想這也間接影響了高雄的劇場工作者有想要往北發展、往北學習的意識形態發生。
當然,學習、交流與互動都是好事,但我認為在追求的過程中已經有點過度提升台北、國外,甚至有點貶低自己的作品與風格了。
/
三、高雄劇場人力外流很嚴重嗎?還是本來就沒多少留下來?
答:
這延續到前一段,事實上,在我的感覺裡台灣人對自己的文化認知還有高雄人對於自己的劇場工作領域沒有這麼強烈的認同感,比較像是一種過客式的創作,究竟我們要做些什麼東西來和這塊土地對話,或是留下些甚麼東西來和群眾討論。所以我認為高雄劇場現在可以去發展的是劇場的多元價值、劇場工作者的自我意識、劇場工作者的工作以及內容以及想要探討的議題,還有我們的意識到底在什麼地方,而不是怎樣的作品才是所謂的好的作品。
照片來源:放克劇團 FUNK theatr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