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兩篇試評中都有提到(參見拙作《下個世代的新想像》、《踏在劇場的酸與甜》),其實對來說這兩場演出的演員來說最重要的部分不在於演出的成果或是其他利益,而是在於自我實現。接著我們就可以來討論為什麼這群人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甚至是自掏腰包也想做戲、學戲,而社區單位、學校以及專職劇場工作者又該如何與這群藝文愛好者接軌進而達成雙贏,這是本文想要討論的重點。
「你一個月願意花多少錢在……上?」這是許多雜誌書籍經常提到的問句,商業取向可能會填上「投資」、「經營人脈」、「培養自己」,關心時尚可以填上治裝、香水、保養品等等,而藝文活動則有可能是音樂、電影、文學、講座、展覽……等等等。看到這邊,我想大家心中都開始浮現一些數字,也浮現一些購物清單,而身為一個劇場工作者,我想我們都很疑惑的事情就是「觀眾一個月願意花多少錢在看戲上?」
在討論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必須先有一個共識就是消費能力與習慣是需要培養的。你願意吃一客五千元的牛排嗎?你願意買一本八百塊的筆記本嗎?你願意喝一杯兩百元的飲料嗎?或許你都不願意,但我相信會有人願意的。他們是有錢沒處花嗎?他們是凱子嗎?我想不是,只是他們「願意」把錢花在他們有興趣而且能夠鑑別好壞的事情上。注意到了嗎?我認為重要的事情是「鑑別好壞」。
以我自己為例子好了,我曾經到三鳳中街買過一斤五百元的茶葉,我覺得還可以。隔一段日子,我到舊崛江買了一斤兩千元的茶葉。在那以後我知道我不會再買一斤五百元的茶葉了。我漸漸喝出興趣來,再隔一段日子,我到茶行喝茶,老闆和我聊了許久,關於泡茶的方式並介紹許多不同的茶種,我在那買了一斤八千左右的茶葉(當然不可能買一斤)。之後,我大概知道甚麼昂貴的茶葉與便宜的茶葉之間的差距,我偶爾還是會喝飲料店的茶,但我更願意存一筆錢買好的茶葉。
到這裡,相信大家可以理解我的意思了。在提出「觀眾一個月願意花多少錢踏進劇場」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必須先問自己,我們有沒有提供觀眾「鑑別好壞」的方法。台灣的藝文與美感教育一直都是最缺乏的,因此劇場最讓觀眾卻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又看不懂。」當觀眾說出這句話時,我認為賺到了。因為他只是覺得他看不懂,而不是他不願意看,所以劇場工作者只需要想辦法讓他看懂就好了。讓觀眾看懂很有多方法,在這裡我想討論的重點就是「戲劇教育」。
我們終於進入主題了。
對我來說,我們可以把整個劇場生態視為一個金字塔,這個金字塔不是以優劣來區分,而是參與的人數與分布的面積。我要討論的是金字塔的最底端:「社區劇場」與「教育劇場」。社區劇場的參與人數最多,演出並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是為了「娛樂」及「聯誼」的性質,比如我曾經參與萬丹甘蔗季的演出製作,和一群國小生共同創作一齣屬於在地的戲碼,也曾經到勞工局為一群已經退休的志工們上表演課,並與他們將職災、二度就業等議題編排成戲劇登台演出。
這些都是以社區為性質參與劇場的方式。而教育劇場則是包含了「教育」的元素在其中。目前高雄主要的學生製作多以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與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的學生製作為主,其次則是高中生社團的成果發表演出與由各劇團獨立開設的表演課程呈現。
劇場生態要健全,就必須要有穩固的金字塔,也就是更多人參與社區劇場與教育劇場。當這群社區、教育劇場的參與者投入創作與學習後,他們開始能夠了解、鑑別一齣戲的優缺點,也開始知道自己喜歡的劇種與藝術形式,才能夠漸漸地願意把錢花在走進劇場。
前面有提到劇場分布的面積,這篇文章提到多點連結是因為連續兩日欣賞的演出場地分別是在大樓裡和老舊的公車站。我認為劇場可以是無所不在的,不一定要專業的舞台或神秘的黑盒子,任何地方都可以有表演發生,當日常生活中的空間無處不是劇場時,觀眾不認識劇場也難。
教育劇場與社區劇場比起純粹的創作對於從未看過戲的觀眾還有更大的誘因則是:創作者是他們的朋友。對他們而言劇場不再遙不可及,而是唾手可得的娛樂,不管這群粉墨登場的演員們未來是否持續演出,他都可能因為這次的演出願意繼續欣賞劇場作品,還可能邀請當時台下的朋友一同欣賞,甚至以行家的身分帶領朋友一起看門道。
當然這一切都可能只是我個人樂觀的想像,但試著想像當你走在路上身邊的人聊天的話題不只是電影,不只是流行樂,而是他正在排練的劇碼,或者是他期待想去看的新戲,這不是很令人興奮嗎?
留言列表